试验选取雅玉青贮8号(3号)、文玉3号(4号)、曲辰19号(6号)3种青贮玉米品种进行种植,研究不同青贮玉米品种在湛江地区的农艺性状和营养成分,挑选适宜在湛江地区种植的青贮玉米品种。结果表明:3种青贮玉米品种均能正常生长。3号品种产量最高,达到51 675.64 kg/hm~2。4号品种蛋白(CP)含量最高,为10.26%;可溶性多糖(WSC)含量最高,可达5.41%;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均最低,分别为40.32%、20.16%;相对饲喂价值(RFV)最高,为205.06。钙、磷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6号、4号、3号。综合评价得出,4号品种适合在湛江种植。
为比较两种极值水分条件对燕麦青贮发酵品质和碳水化合物组分的影响,设高水分H组(27.30%DM)和低水分L组(57.93%DM),以灌浆至乳熟期燕麦为原料,青贮90 d,分析燕麦青贮的营养品质、发酵品质和碳水化合物组分。结果表明:H组的粗蛋白(CP)含量极显著低于L组(P<0.01),两组粗灰分(ASH)、粗脂肪(EE)、淀粉(Starch)和木质素(ADL)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L组的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H组(P<0.05、P<0.01);H组pH值、氨态氮(NH3-N)、乙酸(AA)和丁酸(BA)含量极显著高于L组,乳酸(LA)含量极显著低于L组(P<0.01);两组的快速降解碳水化合物(CA)、中速降解碳水化合物(CB1)、慢速降解碳水化合物(CB2)、不可利用碳水化合物(CC)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CNSC)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两种水分条件下进行燕麦青贮,低水分组的发酵品质优于高水分组,碳水化合物组分差异不显著。
为对采集自昆明某大型牲畜交易市场的一例PPRV阳性鼻拭子样本进行追根溯源,设计引物采用RT-PCR方法进行PPRV病毒基因组关键基因N、P、M、F、H核苷酸序列扩增,并进行序列测定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N、P、M、F、H基因均有预期片段扩增,其读码框(ORF)长度分别为1 578、1 531、1 008、1 641及1 830 nt;N、P、M、F及H构建的遗传进化树均显示所测毒株为基因Ⅳ型,同2013年在新疆伊犁山羊中检测到的毒株(KM091959)同源性最高,N、P、M、F、H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2%、99.0%、99.4%、99.6%和99.3%,推断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7%、98.4%、100.0%、99.8%和99.3%。研究表明,检测到的毒株仍为2013~2014年我国PPRV流行期的基因Ⅳ型毒株,变异较小;所测毒株的N、P、M、F、H 5个关键基因中,M基因最保守、其次是F/H基因,而N、P基因略有变异。
试验旨在研究施氮量和留茬高度对高丹草青贮发酵品质和营养价值的影响。试验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分别设计施氮量为0、150、300和450 N kg/hm~2,留茬高度15 cm和60 cm,共8个处理,每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调制的青贮饲料室温贮藏180 d后开封检测青贮品质。结果表明:施氮量和留茬高度显著影响高丹草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施氮量的增加有助于改善乳酸发酵;增加留茬高度则高丹草青贮饲料pH值和氨态氮含量升高,发酵品质有所下降,但所有处理均保持良好的发酵品质水平。施氮肥可提高高丹草青贮饲料的粗蛋白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留茬高度则提高了干物质、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均有助于提高青贮饲料的营养价值。综合分析,高丹草青贮原料生产的氮肥施用量以150~300 N kg/hm~2为宜,留茬高度60cm能获得更高品质的青贮饲料。
试验探讨不同养殖模式对坝上长尾鸡肌肉组织结构及肉品质的影响。选取120日龄健康的坝上长尾鸡,笼养、网上散养、草地放养、山地放养各30只,分别取胸肌,腿肌制作切片,观察胸肌、腿肌的肌纤维直径、密度和肌间脂肪;测定肌肉中脂肪酸和氨基酸的含量;检测肌肉pH值、剪切力和滴水损失。结果表明:山地放养模式可增大胸、腿肌纤维直径,降低肌纤维密度,增加肌间脂肪;增加鲜味氨基酸比例;增加肌肉剪切力。研究表明,山地养殖坝上长尾鸡的肉品质优于草地养殖、网上散养和笼养,且肌间脂肪含量高,系水力好。
试验旨在研究软颗粒饲料对拟穴青蟹成活、生长和肌肉氨基酸组分的影响。对照组投喂2%~5%的缢蛏,试验组饲喂软颗粒饲料,试验期70 d。结果表明:试验组拟穴青蟹成活率显极著高于对照组(P<0.01);甲壳长和体质量的特定增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脱壳隔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该配方软颗粒饲料显著提高拟穴青蟹肌肉多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n-3族、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以及EPA+DHA的含量(P<0.05)。研究表明,软颗粒饲料可以提高拟穴青蟹的成活率,促进生长,改善肌肉品质。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螺旋藻粉对广西灵山土鸡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1日龄灵山土鸡150只,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分别在饲粮中添加0、1、2和4 g/kg螺旋藻粉以及0.2 g/kg黄芪多糖粉。结果显示:螺旋藻粉组土鸡的7~14 d增重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添加螺旋藻粉可降低土鸡血糖含量,提高血清中总蛋白和球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添加4 g/kg螺旋藻粉试验组的球蛋白显著增加9.29%,白球比显著增加8.73%(P<0.05)。结果表明,螺旋藻粉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广西灵山土鸡的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
为了解犬细小病毒病的诊断和治疗,对4例病犬通过临床检查、血常规检查、血气检查、CPV抗原检测等方法进行诊断。4例病犬都确诊为犬细小病毒病。根据诊断结果采取一系列的治疗措施,4例病犬完全好转。文章为犬细小病毒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为确定引起辽宁省营口市某养鹅场鹅腹泻原因,试验采集50份病料(肝脏和脾脏),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生化分析、PCR鉴定、病原菌16S rRNA序列比对、药敏试验、致病性试验和病理组织的观察。结果表明:从病料中成功分离3株沙门氏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小鼠死亡率90%,表现脑膜充血、肝脏淤血、脾脏肿大等病理变化;雏鹅发病率100%、死亡率86.7%,表现为肝脏肿大、淤血、灰白色坏死点,心包膜增厚并伴有纤维素性心包炎等病理变化;耐药性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四环素、氟苯尼考的耐药率高达100%,对磺胺异恶唑、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大于66.7%,对恩诺沙星的耐药率33.3%,而对庆大霉素、头孢噻呋、黏杆菌素、氨苄西林、大观霉素、安普霉素高度敏感。结果提示,该养殖场鹅腹泻病主要致病菌为沙门氏菌,该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和耐药性。
蛋鸡养殖过程中涉及多种影响蛋鸡产蛋和蛋壳质量下降的疾病问题,其中蛋鸡前殖吸虫病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流行性疾病。文章通过蛋鸡前殖吸虫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观察、实验室诊断及治疗进行探讨,提出对蛋鸡前殖吸虫病的防治策略。
为了解昌吉市奶牛乳房炎的发病情况,随机选取240头荷斯坦奶牛,采用临床检查、兰州乳房炎试验(LMT)和体细胞计数(SCC)3种方法对奶牛乳房炎发病情况与奶牛的年龄和胎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昌吉市二六工镇和阿什里乡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分别为36.0%和39.3%,其中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分别为25.0%和22.1%,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均高于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率。经卡方检验年龄和胎次与隐性乳房炎发生之间的关系,均差异极显著(P<0.01)。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胎次的增加,隐性乳房炎发病率有增加趋势。
为了掌握重庆市犬瘟热(CD)流行病学情况,2019年在重庆市7家宠物诊疗机构进行门诊病例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在5 047只病犬中,确诊CD的病例数为412只,发病率8.16%。各个年龄段的犬均可发病,其中以3~12月龄发病率最高,占CD发病总数的60.19%;12月龄以后的犬,月龄越大发病率越低。CD在品种之间表现明显差异,纯种犬发病占发病总数的65.05%,明显高于杂交犬。CD发病存在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2~4月份和10~12月份。不同免疫状况对犬瘟热发病和治愈率也有较大影响,未免疫的犬发病较多,占发病总数的75%,发病后治愈率为15.86%;已完成3次免疫的犬发病为11.17%,治愈率为78.26%。环境改变导致应激反应的产生,特别是幼犬,环境改变后1个月以内,犬瘟热发病概率大增,占CD发病总数的62.38%。在CD的6种临床病型中,以呼吸道、消化道和混合型最常见,占CD发病总数的68.19%;神经型最低,仅占9.95%。为了有效防治犬瘟热的发生,应加强犬只管理,适时免疫接种,降低发病率;密切关注可疑病例,尽早发现,及时治疗,提高该病的治愈率。
玉米秸秆揉丝微贮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处理技术。秸秆揉丝微贮后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饲料浪费少、推广价值高,对于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对玉米秸秆常规青贮与揉丝微贮的原理、制作过程、饲用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旨在为玉米秸秆饲料高效生产及推广利用提供参考。
肌内脂肪含量是影响牛肉品质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肉的嫩度和风味。文章就肌内脂肪的形成、肌内脂肪含量与肉品质关系、影响肉牛肌内脂肪沉积因素及相关功能基因研究进行综述,为深入开展通过提高肌内脂肪含量改善肉品质和相关功能的基因研究提供参考。
在饲料工业中,原料污染导致饲料被霉菌毒素污染率较高。文章综述霉菌毒素污染的基本情况及其对家禽造成的危害,并从原料选择、污染原料脱毒、养殖环境控制、中毒家禽治疗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减少霉菌毒素对家禽养殖业造成的危害,为家禽健康生产提供参考。
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是调节骨骼肌发育的因子之一,属于TGF-β超家族的成员,能够对肌肉生长起负调控作用。该基因在骨骼肌中广泛表达,基因缺失或突变能够导致动物体表现出"双肌"表型。在畜牧生产中,MSTN基因的多肽可以作为选择肌肉性状的分子标记。文章对MSTN基因的结构特点、生物学功能、作用机制以及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进行阐述,展望该基因的研究前景。
版权所有 © 2011《现代畜牧兽医》编辑部 辽ICP备17020531号-2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太原街2号 邮编:110001 电话:024-23264602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