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作为四大重要食源性病原菌之一,对公共安全及畜牧业发展威胁极大。其lismff_0038是新发现的一个潜在毒力因子,与LM的神经感染和母胎感染密切相关。为了对食源性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M5567的lismff_0038基因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试验利用PCR方法对lismff_0038基因进行扩增,连接pMD19-T载体进行克隆,筛选阳性菌株进行测序比对分析。【方法】试验利用PCR方法对lismff_0038基因进行扩增,连接pMD19-T载体进行克隆,筛选阳性菌株进行测序比对分析。【结果】获得lismff_0038基因序列,扩增片段大小是988bp;该蛋白属于跨膜蛋白,无信号肽序列。lismff_0038基因核苷酸序列与02-6680株(4b, 奶酪,加拿大),10-0811株(1/2b, 螃蟹,加拿大),10-0809株(4b, 粪便,加拿大),81-0558株(4b,脑脊髓液,加拿大),02-1103株,02-1792(4b,奶酪,加拿大),81-0861株(4b,卷心菜,加拿大)相似性100%。其导的氨基酸序列与上述菌株相似性91.1%。【结论】本实验成功克隆了lismff_0038基因,为进一步探究lismff_0038基因的功能奠定了一定基础。
为了解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流行变异毒株的病原学特性及分子遗传变异特点,本研究从广东省某疑似暴发猪伪狂犬病的猪场采集的病料中分离到一株PRV毒株,命名为GD株。该病毒在PK-15细胞中能够产生典型的PRV细胞病变,病毒滴度可达109.0TCID50/ml。将病毒感染KM SPF小鼠,接种小鼠在4天内全部死亡,并且均出现典型的PR症状。序列比对结果显示,PRV GD株的TK和gE基因与国内外PRV参考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4%-100%和97.6~99.9%,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4%~100%和95.5%~99.8%。基于gE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发现,PRV GD株与国内近几年分离鉴定的流行变异毒株位于同一分支上。与经典株相比,PRV GD株的gE蛋白氨基酸序列在48和496位均有1个天冬氨酸(D)的插入,符合PRV变异株的典型特征。本研究成功分离到一株PRV变异株,为PRV流行变异毒株的防控和新型疫苗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本实验旨在讨论不同浓度的低聚壳聚糖对团头鲂形体指标、肌肉成分及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体质量为(164.80±0.61)g的团头鲂600尾,随机分成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投喂添加0、25、50和100 mg/kg低聚壳聚糖的试验日粮,进行为期57 d的饲养试验。试验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低聚壳聚糖对团头鲂肝体比、脏体比、肥满度无显著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低聚壳聚糖使团头鲂背肌粗脂肪含量有一定提高(P>0.05),对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添加低聚壳聚糖能降低团头鲂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其中50 mg/kg低聚壳聚糖能显著降低血浆总胆固醇含量(P<0.05)。各试验组团头鲂血浆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和尿素氮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添加50 mg/kg低聚壳聚糖效果最佳。
2019年3月份,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某一猪场爆发了一起大规模的猪群传染病,其表现为仔猪高死亡率、母猪腹泻、流产、发病率为30%、病死率为51%等特征,使母猪存栏量极具下降、经济损失惨重。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畜剖检和实验室诊断,仔猪胚胎为当日患病母猪流产排出后当天送来剖检,最终确诊为猪普通蓝耳病毒和猪细小病毒引起的混合感染。在对分离出的细菌进行药敏实验时发现产生耐药性的有氨苄西林、盐酸环丙沙星、盐酸头孢噻呋钠、恩诺沙星、林可霉素、阿莫西林、红霉素。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对新生仔猪危害极大,致死率可达90%,该病自2010年在中国乃至世界大规模爆发后,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在这里,我们总结了PEDV进入宿主细胞的研究进展,包括PEDV S蛋白在病毒入侵中的作用,以及PEDV在入侵过程中猪氨基肽酶N和唾液酸的作用,以此为PEDV致病机理的研究和该病防控提供基础和思路
版权所有 © 2011《现代畜牧兽医》编辑部 辽ICP备17020531号-2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太原街2号 邮编:110001 电话:024-23264602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